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
沉默是傷害
讀者來信:
那天跟媽說了《不再沉默》這本書。我其實不怎麼想跟她說的,預計了沒什麼好話,之前跟她說起類似的事時,她的反應也令我很失望。不,是憤怒。
這次我媽問:「是關於他童年的事嗎?真的公開了?還真的沒顧慮他們父母的感受?怎說也是有頭有面的人,被兒子這樣挖回舊事,很大打擊……」
意思是這樣做的三郎反而是「不孝」?不懂體諒父母?不懂放下或原諒?
其實我自己也曾有類似的經歷,但面對媽這種反應,我該如何回應才好?
三郎答:
說出你的經歷,絕對不是錯。若有人叫你不要說出家人傷害你的事實與行為,那麼他們與加害者無疑,因為他們沒有考量你復原的需求與感受,甚至因此可能讓傷害繼續發生。
以下有些想法,你可在與他人溝通時候,支持你揭露傷害:
1.我們不應讓任何人傷害自己,即使是最親的家人也不可以傷害你/妳。
2.說出童年創傷的經歷,並不是為了傷害家人,而是為了停止他人對你/妳的傷害,讓你/妳可以正視自己的過去,開始療傷復原的旅程。我們不能改變已發生的事情,但我們可以好好面對傷害,並給予安撫、補償與糾正。淡化、扭曲、否認、忽視、遺忘,從來不是面對,而是逃避。
3.掩飾家人的錯,並不是愛。扭曲的關係,只會互相壓抑與傷害,讓人失去真實的情感與尊嚴。
4.家庭成員的名聲、身份與地位,應反映他們的本質。
5.家族的名聲,不應建立在你/妳的傷痛之上。
6.在僵化的失功能家庭關係裡,主動尋求幫助是試圖尋回自己身心平衡與健康關係的行為。試圖壓抑或掩蓋你/妳的努力的人,他/她剝奪了你/妳身為人獨立自主的主體性,那並不是你/妳的問題,而是他/她的。
7.在試圖澄清自己受過的傷害時,必須小心不要繼續受到更多的傷害。來自家人的傷害可能有:羞辱、肢體暴力、語言扭曲、忽略、斷絕關係、斷絕經濟支持、人格汙衊...等。這些傷害在發生之前,你/妳必須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,有多少是不必要的傷害,而有多少風險是不可迴避的,而你/妳所能承受的又有多少。最好有信任的人可以將這些疑慮清楚釐清,再思考行動。
8.在封閉的團體內,許多人會選擇自身的利益,而對你的傷害保持沉默,甚至壓抑。這種沉默的傷害,如同一種牢籠,是一種深刻的價值背叛,會撕裂一個人對世界的信任感。這種狀況常見於學校、宗教團體、家外安置系統、公司、家庭等。學會謹慎選擇你/妳復原的盟友是困難但必要的事。
相關文章: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-
這是我個人對輔大性侵事件的簡單記錄。希望我們能共創一個對性侵受害者更友善的社會。有更新資訊歡迎您寄給我,我會再編輯進去。評論部分只轉設定為公開的評論。 一、 主要關係人聲明與發言 : 5/29 朱同學: 【關於巫沛瑀的性侵事件】 6/1 夏林清: 【夏林清針對...
-
我在五歲以前,對父親不太有印象。我不知道爲什麽,也許是因爲我對母親的愛與需求太過強烈,以致掩蓋我對他的回憶。也許是我記憶中他不曾對我相關的事物表達太多關心與意見,我們之間沒甚麼互動。我記得我暑假回到新家時。白天的時候只有他和我在家,屬於我的玩具箱在奶媽家,而兩個陌生的哥哥並不歡迎...
-
攝影/蔡若君 琅琅會客室 專訪: 「採訪當天,與潔晧、思寧約在咖啡館,原本擔心這會是一場沉重的訪問,不過在見到兩位作者之後,這樣的憂慮就煙消雲散了。潔晧和思寧帶著輕鬆開朗的笑容,若不是看過《不再沉默》和《遠方有哀傷,此地有我》兩本書,很難想像眼前的人曾經走過的黑暗。《不再...
說的太好了
回覆刪除228大屠殺也該如此回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