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幫助自己走出受害的情境,有些話必須重複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再次解釋與說明。無論是傾訴或是聆聽,都是復原歷程裡重要的一部分。
童年遭受性侵的受害者常因長期處在受害情境中,並被身邊的加害人與成人持續的忽略、扭曲其受害的情況,在這種結構下年幼的受害人可能會覺得,說出自身受害的處遇與感受是不被接納且會被視為排斥的對象,受害者會進一步封鎖自己,並再次確認處於沉默與被害的位置才是安全的。受害的兒童常會選擇獨自承受,直到無法負荷為止。
在這種條件之下,受害的兒童身上會出現特殊的處境:說出自己受害的情況似乎比起受害本身更為致命、更令人害怕,相反的,只要保持沉默或持續被侵害的情況,就不會使身邊的人感到不安或反感。受害的兒童會感覺自己身上帶著一顆炸彈,必須小心翼翼,才不會被當作災害的來源。但發生在他/她們身上的,是成人施加在他/她們身上極端殘酷且扭曲的行為,這些行為所帶給他/她們的痛苦感受被禁止表達、釋放(並常會被加害者孤立、忽略或意圖扭曲為正常,或扭曲為這是受害兒童應得的待遇),兒童在這種嚴苛的生存環境裡,會將這些非人性的對待混淆為自己的一部分,將成人的錯誤歸咎於自己的錯誤,並帶著這種信念長大、成人。
在幫助一個兒童虐待下的倖存者時,理解及全然的接納他/她們的處境是最重要的事情。一般人在談論性或痛苦的感受時,會自動產生迴避或轉移注意的反應,或被述說者的情緒所感染,而出現否定或恐懼的情緒。述說的倖存者會喚起過去受害情況遭受忽視與扭曲的回憶,而再次回到受害的感覺裡,並再度肯定這一切是自己引起的。這是受害者會遭遇的其中一種主要的困境(事實上,聆聽者並不一定要做出甚麼反應,光是陪伴與聆聽就會發揮療癒的效果)。
另一種困境是,無論是童年的受害者或成年後的倖存者,都會感覺到說出自己真實遭受性侵的處遇及感受會造成家庭的混亂、不和諧(可能來自各種原因:觀念上的保守,或父母或家庭的長輩本身就是侵害者,或為保持和諧家庭假象對受害的兒童保持忽略與沉默),似乎會背叛了家庭或家庭的象徵與價值。但無論是受害者或倖存者,妳/你都應該知道:妳/你並沒有背叛任何人或價值,說出自己真實的遭遇和感受不是背叛,真正背叛人性的,是那些施加虐待於你/妳身上的加害者及意圖掩蓋、忽略事實的成人,他們才是真正瘋狂的人,而不是妳/你。
在《哭泣的小王子》裡,作者引用了電影裡的一句話,形容這種情況:「如果失火了,而我叫了消防隊,我背叛了誰?火嗎?」一個長期忽略兒童保護的家庭,就像一個著火的家庭,而那火焰長期在傷害家庭裡的每一個人。說出事實與感受,就是在撲滅那曾經傷害過你/妳的火焰,而妳/你並不是那火焰,妳/你是被火焰傷害的人,你/妳有勇氣打破沉默,終結受害的循環,你/妳有權利得到理解與重視。
相關文章: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-
這是我個人對輔大性侵事件的簡單記錄。希望我們能共創一個對性侵受害者更友善的社會。有更新資訊歡迎您寄給我,我會再編輯進去。評論部分只轉設定為公開的評論。 一、 主要關係人聲明與發言 : 5/29 朱同學: 【關於巫沛瑀的性侵事件】 6/1 夏林清: 【夏林清針對...
-
「 《遠方有哀傷,此地有我》 出版合約於 2017 年簽訂,直到現在,陳潔晧與徐思寧才稍有信心能寫下經歷,「這建立在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終於有點信心了。」 曾經,惡夢纏著陳潔晧不放,他夢見自己被追趕、被人圍困無法逃出——重演年幼時無法逃出奶媽家的恐懼。幸好,近年來的夢歡快得多。...
-
陳靖宜/攝影 願景工程 專訪: 「像打字員優雅敲擊鍵盤,徐思寧說話節奏快又輕巧,講到一個段落,目光投向身旁的陳潔晧,他便自然接過話題,緩緩道出想法,速度不同的兩人卻默契十足。 陽光午後,和這對作家夫妻聊共寫的新書《遠方有哀傷,此地有我》,充滿妙喻和笑聲的採訪最後,徐思寧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